你有多久没正儿八经的花过纸币了?
如今一年到头,在生活中使用纸币的场景确实是越来越少,托尼上一次手握人民币,还是在过年发压岁钱给小侄子那会儿。
许久未见,都不知道 “ 毛爷爷 ” 最近又经历了一次金光闪闪的大改版。
移动支付的普及让人们不再依赖于物理钱包,从 “ 最近手头有点紧 ” 到 “ 这个月花呗又用完了 ”,最终少的还是那张入不敷出的工资卡。
本质上不会多出一分钱,甚至花出去的钱一点感觉都没有。。。
想来想去,这事儿只能是由二维码把锅背好,谁让它做的那么普及呢?从交易支付到认证识别,只要是一个链接,都能以二维码的样子呈现出来。
不过说起来,最早二维条形码 ( 二维码 ) 的诞生并没有想到当作移动支付这么远,仅仅是因为一维条形码不够用了。
一维条形码就是我们日常能在商品背后见到的普通条形码,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和白条( 空的地方 ) 排成的平行线图案。
这些平行图案传达信息的方式单一,水平方向编译信息,垂直方向长得一样高,方便扫描器扫描,每个条形码只能包含 30 个数字或字母字符。
这种编码方式平时记录记录超市里的商品没问题,可碰到信息量大的工业生产匹配就捉急了。
最先遇到问题的,是全球第二大汽车零件供应商——日本电装。
在匹配汽车零件的流水线中,产地、物料、封装、时间、物流方方面面都要进行信息记录,一维条形码三十个字符明显是不够的,设置的太多又显得冗杂,容易出错。
行事刻板的日本人也很烦这样的现状,一个名叫腾弘原 ( Masahiro Hara ) 的工程师就带队搞研发,鼓捣了两年,研究出了矩阵式二维条形码—— QR Code 。
二维码在水平和垂直的方向都能够储存信息,在信息的储量上相比普通条形码提升了 250 倍。
如果说一维码能对物品进行标识,二维码的提升就能对物品进行描述,进行大容量的数据储存。
不同的二维码横竖格数不尽相同,官方制定了大大小小总共有 40 个尺寸,最小为 21✖21 矩阵,一规格横竖各加四个格子。最大能达到 177✖177 的矩阵。
好比微信名片就是 37✖37 的矩阵规格,而微信支付宝的付款码就是 25✖25 的规格,规格越大,储存的信息量越多。
那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扫二维码,有朝一日会不会被用完呢?
还是以 25✖25 的付款码举例,它每一排有 25 个格子,一共 25 列,除去一些定位用的大方块和限制区域,剩下能代表信息的还有 478 个小方块。
白格子表示 0 黑格子表示 1 ,所以 478 个小方块理论上一共可以组成 2^478 个二维码。
2^478 是什么概念?假设全球 76 亿人同时狂按手机屏幕刷新二维码的话,每个人只需要按 10^134 次就可以把所有支付宝付款二维码刷光。
有科学团队曾推测宇宙剩余寿命最少 1400 亿年,假设一人一秒按一下,70 多亿人也就需要 3✖10^126 年。
也就是说,在当你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啥事儿不干就戳手机屏幕的时候,宇宙已经毁灭又重生了 2✖10^115 次。
然而你以为这样就够了吗?天真!其实二维码是可以重复的。。。
一个二维码用完了,下次还能接着用,上面算的所有数据,是指不重复利用的情况下,能展示的二维码数量。
也就是说,你拿二维码贴满地球,估摸着能垒出另一个地球的体积来。。。
这个工作量可比精卫填完地球上的五大洋要恢弘许多了。。。
拉回来讲,二维码虽然好用,但应用在支付上时,并非是绝对安全。
曾经就有在吃饭的时候把点餐二维码晒到微信群里,结果没点过的菜源源不断端上餐桌,最终消费了 400 多万的奇闻。。。
或者偷偷跟在你身后,趁你付款的时候不注意,刷走消费金额,比盗刷信用卡的犯罪成本还低。
但反过来说,二维码的普及,让那些专门偷钱包的小偷也濒临失业,面临转型升级。
固然有不少的安全问题,在新的编码技术成熟之前,二维码依旧会占据我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生物识别技术会如同现在的二维码一样,能自然而然的改变我们的支付习惯。
就像我们现在正试图着将这项先进的技术推向全世界那样。
扫一扫 老板个人微信 | 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|